5月31日至6月4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1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
重慶是本屆論壇的主賓市,重慶代表積極參與活動,分享創新驅動發展實踐經驗,交流科技賦能人類生活的美好愿景。
同時,重慶也在向全球展示:中國科技創新版圖正在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延伸,這座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正在打造科技創新“加強版”,為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蓄勢聚能。
近年來,對重慶工作十分關心、對重慶發展寄予厚望,兩次親臨重慶視察指導,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為重慶發展導航定向。
2020年1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重要任務之一。
緊緊圍繞把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這條主線,從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到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黨領導下的重慶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創新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6%,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躍升到全國第7位、西部第1位;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0全球創新指數”全球城市創新集群排名中躋身百強;
在《自然》雜志全球科研指數排名中躋身百強。
……
科技創新,為譜寫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注入強大動力。
亮出“家底”全球“招親”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力
在2021浦江創新論壇的重要活動——全球技術轉移大會上,重慶組團參展,在現場刮起了一股“重慶旋風”。特別是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等科創平臺亮出“家底”全球“招親”,備受矚目。
建設戰略科技平臺,匯聚高端先進的創新資源,可以增強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力。通過豐富完善“一城多園”模式,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標準打造兩江協同創新區,高起點創建廣陽島智創生態城,高質量推進特色產業園區發展,高效率推動“一區兩群”協同創新,星羅棋布、眾星拱月的創新發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西部(重慶)科學城已引進建設聯合微電子中心、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研發機構43個,布局建設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296個,遴選在渝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科學城建設項目44個……通過五區聯動、高校協同、院所參與,正在加速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
兩江協同創新區突出“科創+產業”內涵,引進北京理工大學等建設研發機構35家,打造明月湖高新園區,形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研發和產業生成體系。
長江模擬器、廣陽島野外觀測站等平臺落地,建設智慧廣陽島數字孿生平臺……長江上游第一大江心綠島——廣陽島,不僅是長江風景眼,更是科技賦能的生態智慧島。
13個高新區大力發展芯片、機器人、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各有特色、百花齊放,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市30%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40%以上。22個農業科技園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正在著力打造本地科技進步和產業創新的優勢特色,成為科技與農業融合發展的重要示范平臺。
大科學裝置從無到有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力
5月27日,重慶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工。這是全球首個集成電子探針和X光探針的多維度多尺度表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后將服務先進制造、先進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中的核心科學問題。
6月10日,長江模擬器示范基地在廣陽島揭牌,標志著長江模擬器正式落地。未來,它將作為長江流域智慧管理強有力的“核心大腦”,具有重建過去長江、認識現在長江、預測未來長江三大功能,建成國內外首個大型流域水系統綜合模擬與調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從無到有,只是重慶壯大優勢創新力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過著力引進培育科技“主力軍”、創新“先鋒隊”,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力。
高水平創新基地方面,累計建設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基地785家,其中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6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獲批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增超聲醫學工程、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成為全國農業領域首個、我市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新型研發機構方面,堅持引進與培育并舉,大力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95家(個)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科學家團隊,建設高端研發機構57家,開拓了搶占空天技術、集成電路、無人駕駛等未來科技競爭優勢的新路徑。
推進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推動12所高校與中國科學院22個院所合作;支持在渝科研機構加快發展……高校院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實施科技型企業成長工程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準備金制度等財稅政策,加快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為重點的科技型企業,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222家、科技型企業達到30714家,已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重大技術項目“張榜招標”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原創力
作為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重慶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并聚焦產業發展強化科技賦能,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中車長客在全國率先突破交直流全自動切換核心技術,為軌道交通重慶江跳線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長安汽車開發出可兼容轎車、轎跑、SUV和MPV的純電動車專用平臺,并實現了電動車超級快充;中冶賽迪建成投產首條國產重軌生產線,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重軌生產線裝備市場的壟斷;江增船舶突破高效機械式蒸汽再壓縮系統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目前國內最大型號的高效率渦輪增壓器——CTA170渦輪增壓器;重慶理工大學原創性開發納米時柵技術,精度、分辨率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跑水平……
近年來,我市聚焦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圍繞產業鏈補齊創新鏈,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行重大技術項目“張榜招標”,依托龍頭企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以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原創力。
通過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統籌推進原創性突破、應用性轉化和規模化量產,組織開展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推進智能制造應用示范,深化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場景應用,“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不斷壯大,“云聯數算用”全要素群加快集聚,“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正成為重慶新名片。
“十三五”時期,全市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37.9%、55.7%,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18%以上。
實行“一企一策”人才政策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源動力
2020年5月,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發布了我國首個自主開發的180nm成套硅光工藝。
從2018年10月注冊成立到工藝發布,聯合微電子創造了我國硅光領域具備對外流片能力的最快紀錄。助推這項紀錄產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人才。
針對聯合微電子的特殊人才需求,重慶市科技局牽頭實施“一企一策”試點,及時提供個性化的人才服務,讓團隊規模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20多人,其中博士近80人,行業領軍人才8人。人才隊伍中,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的占四成。
目前,“一企一策”人才政策已在巴南國際免疫研究院、璧山康佳光電研究院、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等擴大試點。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近年來,重慶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源動力。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建立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和博士后支持計劃,舉辦重慶英才大會、全球科學家高峰會等活動,引進外國高端人才1357人,“十三五”時期新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500名。
完善人才發展政策。設立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構建基礎前沿研究支持體系,恢復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增設博士和博士后“直通車”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人才分類評價制度,完善職稱評價標準,轉變職稱評價主體,特殊人才特殊評價,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今年全市研發人員17.6萬人,較2015年增長80%。
強化人才服務保障。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放寬緊缺急需的技能型外籍人才在年齡、學歷、工作經歷等方面的限制。出臺人才安居實施意見,籌集人才公寓3萬套,提供定向配租住房6萬套,引進設置國際化醫院7家。推出人才服務“快辦”行動,建立市級部門、區縣、用人單位三級聯動的人才服務體系,發放重慶英才服務卡A卡2420張,提供醫療、子女入學等便捷服務7.3萬余人次,滿意率達99%。
“揭榜掛帥”不問英雄出處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虹吸力
6月13日,重慶市科技局第二批“揭榜掛帥”項目榜單發布,其中包括生態環保和汽車領域的三個項目,發布的榜單金額單項最高達1000萬元。
“揭榜掛帥”是一種新型的科研項目組織方式,需要攻關的科研項目“張榜”公布,英雄不問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以此解決重點行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
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才能讓創新主體放開手腳、敢于創新。實際上,2020年重慶已經在全國率先探索重點項目“張榜招標”,首批榜單已取得成果。
近年來,重慶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以厚植創新創業社會土壤,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的虹吸力,成效已經顯現。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修訂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4條,從科技成果賦權、科技成果有效供給、科技成果轉化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轉化便利化服務四個方面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最后一公里”難題。
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在國內率先實行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項目結題備案制,開展減表、精簡牌子等7項減負行動,精簡項目管理步驟三分之一,項目申報書減少三分之二。
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在全國率先開展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已為6268家科技型企業發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106.14億元,成為國務院第6次大督查推廣的典型經驗。種子、天使、風險投資三支政府引導基金累計投資項目1360個(次)、金額170.98億元。
優化科技創新服務。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開放科研儀器設備11052臺(套),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服務企業5580家次,重慶科技服務大市場服務創新主體1.2萬家,“易智網”建設“線上+線下”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成為科技成果的“擺渡人”。
推進川渝協同創新。構建科技創新合作機制,3個協同創新中心、6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成立,45個重點研發項目協同推進。川渝兩地總價值約112億元的14090臺套大型儀器設備交換共享。總規模50億元的成渝雙城經濟圈科創母基金設立。
乘風破浪正當時,奮楫揚帆啟新程。
站在“十四五”新起點,重慶科技戰線將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增強重慶科技創新的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努力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記者20日獲悉,為發揮好紅色電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特殊作用,2021年我省舉辦紅色電影展映活動近63萬場,觀影人數近1300萬人次。來自全省各
近日,遂昌育才高級中學學生李何其榮獲第38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牌,并保送北大。近年來,遂昌大力實施教育提質行動,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
據哈爾濱海關統計,2021年,我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99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下同)增長29 6%,比2019年增長6 9%,進出口增速高于全國增速8 2
2021年,大連市生態環境部門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完成116個省級美麗宜居村污水和水源地規范化整治任務,完成15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2021年,大連市深入推進環評審批制度改革,實施網上辦十項舉措和容缺受理即來即辦秒批秒辦全程網辦,實現即來即辦事項達到40%以上、全程網
駕駛員于惠你好,請發9時15分2路線,請取33號車鑰匙。青島公交2路線駕駛員于惠完成面部識別后,面前的智能鑰匙柜自動開啟,于惠按照語音提
第五屆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暨國際公共藝術論壇系列活動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作為國際公共藝術領域最高成就的象征,國際公共藝術獎(IAP
青島機場集團透露,2021年,青島機場共完成貨郵吞吐量23 76萬噸,同比增長14 9%。其中,國際貨郵吞吐量為9 63萬噸,在國外疫情形勢嚴峻的情
2021年以來,濰坊市商務局助力外貿企業穩定發展,會同中國信保濰坊營業部,克服疫情不利因素,簡化業務程序,將2200余家小微外貿企業納入省
近日,記者從省藥監局區域檢查第四分局獲悉,2021年,威海、煙臺兩市第三類醫療器械生產企業UDI實施率達到100%,35家企業170762條產品信息
山東出臺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規劃》提出,到2025年,山東新型城鎮化將初步實現智慧化、綠
福建寧德在全省率先啟動市屬國企技能
近日,記者從寧德市相關部門了解到,寧德市以薪酬改革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啟動技能人才改革,實現市屬國企技能人才多勞多得,確保上升有通
2022中國·福州新春文化旅游月正式啟動
為期一個月的文旅盛宴——2022中國·福州新春文化旅游月正式啟動。新春文化旅游月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各縣(市、區)
2021年福建石獅新增市場主體32195戶
記者從石獅市市場監督部門獲悉,2021年,石獅市新增市場主體32195戶。其中,新增內資企業8309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戶、外資企業113戶、個體
“十四五”期間福建將推進醫保“八項
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福建省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專項規劃》和《關于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上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