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山東家庭農場建起“風干糧倉”應對小麥霉變|全球微資訊
      發布時間:2023-06-08 15:24:18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山東家庭農場建起“風干糧倉”應對小麥霉變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趙艷君

      “這就開割了?今年咋這么早?麥子還有點濕,拉回去咋存放啊?”“麥子‘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丟一成’,麥收不等人,收一點兒就贏一點兒。”


      (資料圖)

      “這收回去咋晾曬啊?存起來不得發霉啊?”“聽說他家有個啥糧倉,能通風。”

      6月5日,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田間地頭上,71歲的農戶王英堂和另一位鄉鄰你一言,我一語。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望向麥田深處那兩輛忙碌的收割機上。

      這處麥田的主人,是辛王順豐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偉。“今年提前開鐮,主要是想測試一下我的新發明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駕駛收割機跑了一個來回之后,王偉用手拍打著衣服上的塵土說到。

      2015年,王偉放棄了城市的高薪工作,轉戰農村,成為一名農場主。

      “他流轉了1200畝土地種植糧食,又對周邊2000多畝土地進行托管服務,這絕對是我們這里的種糧大戶。”農機手黃振強在跟記者聊到王偉時說到,“他就喜歡捯飭東西。這次,如果王偉試驗成功了,對于普通農戶,尤其是種糧大戶來說,絕對是件天大的好事。”

      王偉到底發明了什么,成了農機手黃振強心目中“天大的好事”?

      長3.2米、寬1.5米、高3.6米,渾身由鐵板焊接而成,表面挖出若干個不規則的小洞。這樣一個看起來頗為奇怪的機器,曾讓很多鄉親們指指點點,他們不明白這個年輕人又在折騰啥?

      這就是王偉的新發明——立體自然風干式糧倉。

      “去年底,我開始著手這項發明。這過程中,東昌府區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姜新給予了我非常關鍵的技術支持。我的初衷就是要在麥收期間,讓種植戶掌握更多的主動權。”王偉一邊用手抓起新收的小麥,一邊向記者解釋,“每年麥收,種植戶都要和天氣搶時間。如果遇上陰雨天氣,小麥被雨水浸泡后,容易成為芽麥,售價將明顯低于正常小麥的價格,從而影響種植戶的收入。”王偉拍著自己發明的“糧倉”說,“有了這個東西,種植戶可以實時關注天氣情況,如遇惡劣天氣,提前三五天收割小麥,然后放入‘糧倉’儲存,就能避免出現芽麥。”

      “它上面的小洞可以保證良好的通風效果,而且不需要依賴任何能源,自然風干即可,所以,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風干倉’。”

      王偉算了一筆賬。他說:這樣一個糧倉是自己獨立設計并制作完成的,成本不足5000元,卻可以盛放7500公斤小麥,“如果這次試驗成功,我會將所有制作方法無償傳授給種植戶,讓他們從某種程度上避免‘靠天吃飯’的無奈和尷尬。”

      正值正午時分,王偉和黃振強跑了幾個來回之后,一噸左右的麥粒已堆放在裝載車上。又是一番操作之后,裝載機伸出長長的“手臂”,對準風干倉的入口,將金黃的麥粒傾倒進去。王偉的父親王玉順看看兒子,再看看兒子的新發明,臉上露出了笑容。

      關鍵詞:

      樂活HOT

      娛樂LOVE